发展夜经济,各地业态同质化、单一化是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。未来,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文化,打造文化、娱乐、健身等各类体验型消费和品质型消费,也许是各地努力的方向之一。
入夜了,一线城市的白领们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,约上要好的朋友或同事去酒吧喝一杯;而在祖国的西南腹地,懂得享受生活的重庆男女早就围坐在火锅旁开动了,沸腾的红油、味蕾的辛辣刺激仿佛是面对压力较好的解药……你有外滩十里洋场,我有千年古镇;你是六朝古都,文化底蕴深厚,我却是江南水乡,风光旖旎。无论是一线国际大都市、二线省会城市,亦或是三线小城,近年来都开始瞄准夜经济的蛋糕,争相发力。
商务部调查结果显示,我国60%的消费发生在夜间,夜经济这块“蛋糕”着实令人眼馋,但能否吃到这块“蛋糕”还需要各地开动脑筋、各显神通。据不完全统计,自2004年开始至今,全国已经陆续有十多个省、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措施,其中包括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一线城市,也包含天津、西安、重庆、南京、济南等二线城市。
夜经济,城市竞争新战场
针对这一现象,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表示,尽管有众多城市都曾经发布过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文件,但明显发现,自2017年后各个城市针对这一领域出台政策的频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。其中,北京、上海两地均在2018、2019年连续两年出台政策推动本地夜经济的发展。
“这说明近年来各个城市对夜经济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提升。”吴丽云分析,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,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。近年来,有明显趋势显示国家各种政策性文件的目标都是在促进消费,而发展夜经济就是促消费的其中一个抓手。”2019年8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》和《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》,均多次提及发展夜间经济的问题,这意味着夜经济发展已进入中央文件视野。
拒绝同质化
不过,发展夜经济不可能一帆风顺;相反,这是对城市管理、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多重挑战。以夜间城市交通服务为例,尽管多地文件中均提及将实施增开夜间公交、延长地铁运营时间等措施,但目前来看,现实情况并不乐观。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今年3月发布的“知城·夜生活指数”显示,全国城市中夜间公交覆盖率超过50%的仅有两个城市,且排名前十的几乎都是南方城市。在拥有地铁的32个城市里,只有不到一半的城市,在22点后地铁仍在运营。
此外,各地夜经济业态同质化、单一化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。比如,不少城市的夜经济业态仍仅仅停留在以夜市为主的餐饮上,不仅客单价低,而且缺乏特色。未来,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本土文化,打造文化、娱乐、健身等各类体验型消费和品质型消费,也许是各地努力的方向之一。
不少城市已经有所动作。从北京故宫的“紫禁城上元之夜”和国家博物馆每周六的“国博奇妙夜”,到西安“大唐不夜城”,再到天津“夜游海河”“夜赏津曲”,越来越多具有城市文化品牌特色的夜间体验项目被推出,也受到了消费者的尽管困难重重,但夜经济作为提振城市经济活力的有力增长极,发展潜力巨大。如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,构建成熟多样的消费细分市场让消费者“愿意去消费”,同时通过提升夜间城市服务管理水平,打造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治安环境,让消费者“敢于去消费”,也许是所有希望打造夜经济品牌的城市需要思考的问题。